• 关于IUG

  • 新闻中心

  • 研究领域

  • 合作工作站

  • 加入我们

ECODESK系列技术成果参展第二十届中国上海国际园林景观产业贸易博览会

展览回顾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中德可持续城市联合研发中心,是同济大学第二批对标高水平学科融合和产教融合的中德合作中心之一,围绕智慧城市、可持续城乡发展、文化遗产与历史建筑保护技术、韧性绿色基础设施等前沿核心领域,服务国家和地方重大需求。本次参展为其中韧性绿色基础设施研究团队(WG5)近年成果。

 

 

本次展览内容分为四部分,将为观众展示:ECODESK与ENHANCES的研发过程、使用场景、多样功能与发展前景;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以及基于亲自然感知的空间优化设计研究;生态风险、城市历史景观空间研究及城市绿地无废与防灾设计科普等相关内容。

 

 

论坛回顾


嘉宾发言

 

同济⼤学戴代新副教授就景观再⽣数字技术⽅向进⾏了分享。 戴⽼师团队对景观空间和景观再⽣进⾏了研究,并结合当前我国现实问题,将实验研发成果作为建成环境规划设计实践的⽀撑,在世界范围内进⾏了多次实践。

景观再⽣数智技术可以细分为景观遗产保护中的数智技术、景观⽆废设计中的数智技术和⽣态防灾减灾中的数智技术。

景观遗产保护数智技术⾸先需要对景观遗产保护和城市历史景观空间都进⾏研究,在四维信息模型的基础上搭建基于 web 的近代公园⽣态系统⽂化服务平台。景观⽆废设计中的数智技术建⽴在全⽣命周期的⽆废设计理论框架之上,并进⾏了同济⼤学景观⽆废设计、⾯向⽆废城市的⽼旧⼩区景观改造策略等⼀系列实验。经过本体构建与数据获取、数据爬取、数据清洗与整理等⼀系列流程后,实现知识存储与图谱可视化。⽣态防灾减灾中的数智技术是将⼈⼯智能技术应⽤于对⽣态系统中灾害的评估与预测中,具体应⽤案例有江川路街道⾬洪模拟与⻛险评估、上海市⾬热灾害⻛险评估等。

 

 

上海奕柯德⽣态科技有限公司 CEO 魏维轩,介绍了ECODESK 软件的研发与使⽤,向参会者分享了⽣态空间数字治理的相关内容。

他指出了经过⻓期多⽅位调研与分析后得出的市场前景与⾏业痛点,随着我国城市绿⾊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农业农村⽣态的建设、⽣态修复与绿⾊技术的进步、对⽓候治理的需求等迅速增⻓,数字化治理体系框架将得到越来越⼴泛的应⽤并逐步完善成熟。最终将形成⾼⽔平保护、⾼质量保障、⾼效率利⽤、⾼效能治理的整体智治新格局, 建成美丽中国数字化国⼟空间治理体系。⽣态空间数字治理的业务流,是以业务规则 + 业务流程为导向的、以数据驱动的整合服务。其核⼼技术是多元⽣态要素采集、多场景数字⼯具和多要素智能决策系统。在⽬前的市场背景、未来需求和发展导向下,ECODESK 全⾯地显示了它的的创新性与竞争⼒。

 

 

董楠楠副教授分享了在中德合作国际背景下⽣态治理⼯作的进展,以及在⾏业转型期,⽣态治理中数字化⼯具与⼯作流的创新。中德团队的绿⾊基础设施建设⼯作及数据治理⼯具的发展贴合国际需求,以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标下的 17 个细分指标为通⽤交流标准,在⾦融、城市、⽣态等各⽅⾯与全球接轨。中德团队通过⽣态系统 (服务) ⽣产总值核算,将科学和⼯程语⾔翻译为经济和政策语⾔,整个⾏业共同推动⽣态治理⼯作中的供需协同。在⽣态⼯程领域的技术发展与创新⽅⾯,中德也保持着密切合作,对实验地块在总体规划前后的各项指标进⾏了评估⽐较、进⾏低碳场景建设推演、在漕泾郊野公园示范基地进⾏观测检测并进⾏后续各项建模与设计治理等⼯作、联合东南亚团队进⾏低碳乡村社区研究与优化等,通过各种技术合作探索⼯作,拓宽技术研发与转化领域,推动业务流的完善与创新,发展全场景⽣态治理数字化⼯具,形成⾯向治理时代的⽣态绿⾊价值创新模式。

 

 

 

三位嘉宾的分享结束后, 论坛进⼊圆桌讨论环节

 

资深建筑师、 索杰建筑董事⻓ Rolf Demmler 作为德国可持续建筑委员会 (DGNB)中国⼤使,在讨论中提出绿⾊低碳与可持续的理念如今不只存在于建筑与城市中,还越来越多地体现在⽣态场地、⾃然环境、景观营造等领域中,景观在 DGNB 的可持续建筑标准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参考 DGNB 的相关理念,对于我们如何评估并推进可持续发展,他认为有三个核⼼原则。 第⼀,我们需要从整体的⻆度出发,不能只评估数据和可量化的⽅⾯,还需要考虑⼈们的⽇常⽣活、 社会⽂化、 经济环境等各⽅⾯因素。第⼆,我们需要对技术保持开放的态度,通过数据指导技术的发展,并量化技术发展带来的影响。第三,我们不能只关注当下,⽽要着眼于⻓远的过去与未来,考虑整个⽣态与物质的发展周期,努⼒实现全周期的综合治理。

 

上海园林绿化建设有限公司景观规划设计院副总⼯程师梁华介绍了数字化在项⽬中的具体应⽤。

 

来⾃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的⾼级⼯程师杨博,分享了在城市⽣态空间规划、城市⽣态修复等⼯作领域遇到的挑战。 他表示聚焦于⽣态修复⼯程上,⽬前最关键的问题在于系统的复杂性,涉及⾏业众多,已经超出⼈类个体的信息处理能⼒范围,所以需要数字化技术来解决⼈类整体的由⾼耗能向低碳绿⾊的⽣产⽣活⽅式的系统性转变。 因此推动⽣态治理中的公众参与和⼈⼯智能技术相结合,他认为是具有⼴阔发展前景的领域。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李博英就政策治理方面深入分享了她的见解。她聚焦于多部门和多层级的执行机制,探讨了这些机制如何与政策激励、政策执行力以及生态治理工具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为政策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

 

上海奕柯德⽣态科技有限公司 CEO 魏维轩提出,由于价值影响决策, 他认为⽣态治理中的⼀项重要⼯作是通过数字化⼯具将⽣态价值翻译为市场价值,以此加强政府决策与规则对⽣态治理的推动⼒量。

 

戴代新副教授也再次提出了他对可持续⾯对的挑战的思考。 他认为⾸先要正确理解景观再⽣与可持续的概念,再⽣范式的可持续模型中最重要的不是节流⽽是开源,要让系统健康、 循环地进⾏再⽣产,保持⽣产与调节的正常功能。 并且需要政策引导公众,共同推动⽣产⽣活模式的系统性转变,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全周期的可持续。

 

 

 

 

 

 

圆桌讨论结束后,各位专家与现场观众进⾏了积极的讨论与互动,最后分别由董楠楠副教授和主持人严康博士为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和致谢,并宣布本次活动圆满结束。

面向绿色低碳与生态恢复的精准化解决

首页    活动动态    学术论坛    ECODESK系列技术成果参展第二十届中国上海国际园林景观产业贸易博览会